吃瓜网&黑料爆料:
蓝田股份_000040股吧
1、蓝田股份是一家已经退市的A股公司,因财务造假而闻名。以下是关于蓝田股份的详细解公司概况 蓝田股份是一家从事水产品开发的农业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曾一度保持了业绩优良和高速成长的形象。然而,该公司后来被发现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导致其声誉严重受损并最终退市。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
1、也就是说,每个月收入是5亿元,蓝田股份增值税率是13%-17%,营业税率是5%,可是它一个月只要提4万元的营业税和28万元的增殖税,这样的纳税额比一家年收入5000万元的企业还少,而蓝田是18亿元,所应缴纳税额大大不符。 此外,蓝田股份披露的和蓝田总公司的野藕汁结算价格为48元/箱(24罐)(其中野莲汁为48元每箱,野藕汁为42元每箱)。
2、蓝田股份公司案例简介:公司背景与造假历程 蓝田股份,曾被誉为“中国农业之一股”,于1996年上市。自上市之初,蓝田股份就充满了造假行为。在其上市三年后, *** 即宣布其“虚假上市”,但处罚较轻,仅对蓝田及其更高层进行了警告和罚款。
3、年10月,时任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的刘姝威在分析蓝田的财务报告后,发现其流动比率已经下降到0.77,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负27亿元,完全失去了创造现金流的能力。刘姝威随即撰写了一篇名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600字报告,并传真给了《金融内参》编辑部,两天后顺利刊发。
蓝田股份因为什么原因在2002年退市
1、蓝田股份在2002年退市的主要原因是其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被揭露,导致了公司信誉的严重受损和投资者信心的丧失。详细来说,蓝田股份在其财务报表中存在大量的虚假记载和误导性陈述,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证券市场的规则和法律法规。公司通过虚增收入、虚构资产等手段,营造出一种虚假的繁荣景象,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和资金。
2、蓝田股份因财务造假被退市,成为A股史上的一桩公案。退市后,蓝田股份的大股东和原法定代表人瞿兆玉等关键人物仍然受到市场的关注。有传闻称,昔日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主角瞿兆玉欲通过借壳等方式重返A股,但这引起了监管层的问询和关注。
3、湖北江湖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原名湖北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5月23日因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通知而终止上市。公司进入三板市场,交易代码为400027,简称“生态1”,每周五交易一次。目前,有多家券商具有代办股份 *** 资格,包括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国信、广发、兴业、银河、海通、光大和招商证券等。
4、综上所述,蓝田股份600709已因财务造假问题退市,而当前中国蓝田总公司拟成为东方金钰的实际控制人,这一变动引发了市场对两者关系的广泛关注。
5、公司高管被查与退市 在刘姝威的文章发表后,蓝田股份的高管开始受到调查。2002年1月12日,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蓝田股份的董事长保田等10名公司管理人员被拘传,此前改任中国蓝田总公司总裁的瞿兆玉也接受了有关部门的调查。2002年4月,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并于一年后退市。
6、关于股票蓝田股份(原代码600709),它已经从证券市场退市多年,这意味着它不再具备在主板上市的可能性。该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2年,由沈阳市多家企业发起设立,经过多次股权结构调整和资本运作,如送股、转增以及配股,注册资本曾高达44,603万元。
刘姝威炮轰宝能系_刘姝威蓝田事件案例
1、刘姝威的学术背景与声誉:刘姝威是一名经济学家,曾因揭露蓝田股份造假案而声名鹊起。这一事件使得她在资本市场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炮轰宝能系与蓝田事件的共性:刘姝威炮轰宝能系的行为,与其在蓝田事件中的表现有相似之处。她都是基于对公司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对存在问题的公司或股东提出质疑和批评。
2、监管机构可能会对刘姝威提出的问题进行调查,以确保市场的公平和透明。综上所述,刘姝威炮轰宝能系(医疗食品公司股票)的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相关公司运营和财务状况的关注,可能对公司的股价和声誉产生一定影响,并促使监管机构对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调查。
3、刘姝威炮轰宝能系(兄弟科技)的事件与提供的参考信息无直接关联,但我可以就事件本身给出一些分析要点:事件背景:刘姝威作为知名经济学家和财务专家,其言论往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宝能系作为一家多元化投资集团,近年来在资本市场上的动作频繁,备受关注。
4、刘姝威再度炮轰宝能,主要指责其多项不当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动用巨额保险资金和银行资金损害实体经济:刘姝威指责宝能动用了大量保险资金和银行资金,这些行为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了损害。控股南玻并赶走创业团队:刘姝威提到宝能控股南玻后,赶走了创业团队,导致南玻业绩恶化。
蓝田事件的详细经过是什么?
也就是说 “蓝田已经没有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了,它完全是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生计。
蓝玉案 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当时称之为“蓝党”。该案与胡惟庸案合称为“胡蓝之狱”。经两个案件发生后,明朝元功宿将已屠戮殆尽。蓝玉(?~1393),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人,开平王常遇春内弟。
蓝田事件的详细经过是:2001年10月,一位叫刘姝威的女人,以一篇600字的短文对蓝田神话直接提出了质疑,这篇600字的短文是刘姝威写给《金融内参》的,它的标题是《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
由此,蓝田赖以生存的资金链条断裂。最早在公开场合提出蓝田资金链断了的,是中国蓝田的掌门人瞿兆玉,2001年11月底,蓝田股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瞿兆玉承认由于银行不再给蓝田发放贷款,导致蓝田陷入困境。2002年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
蓝田股份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年中国 *** 认定,蓝田股份1995年虚增2770万元银行存款,以达到虚增资产总额的目的,而原沈阳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发现和指出,发表了无保留意见。
揭露者:刘姝威通过深入分析蓝田股份的财务报表,揭露了其造假行为。后果:蓝田股份的造假行为最终暴露,企业面临严重信誉危机和法律后果。综上所述,蓝田股份公司造假案例是国有企业困境、上市融资需求、造假环境、农业股特殊性以及个人利益驱动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蓝田股份通过编造虚假的业务故事和财务数据来维持其股价和市值。其造假手段包括夸大销售收入、低估应收账款、编造高利润产品等。然而,这些造假手段也存在明显的漏洞,如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过低、年产值近20亿的公司主要客户群体却是个体散客等。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财务造假与公司治理的失败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教训:财务造假和公司治理的失败是导致企业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中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这直接导致了公司声誉的丧失和市场的信任危机。
蓝田股份的造假手段主要包括虚构业绩和编造故事。其通过夸大农副水产品和饮料的收入,以及编造如“白捡的‘之一桶金’”、“一只鸭子=两台彩电”等虚假故事,来拉升股价。然而,这些造假行为最终被一个财务专家的报告所揭露。
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更高达到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后,其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这被当时的媒体称为“蓝田神话”。